发展产业集群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岱岳区坚持“王”字打头,“链”字壮身,加快全产业链培育,以玻璃纤维新材料为标志的产业集群异军突起,2022年7月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目前,37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拥有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山东盈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润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三大龙头企业,年产百万吨玻璃纤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1%,年利税达20.7亿元。
坚持工业为“王”,高位推进
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业推进专班,按照“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位一体的产业组织模式,培育增量、优化存量,构建“3+N”产业体系,率先建立以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为链主的玻璃纤维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持续优化环境。印发《岱岳区加快工业发展十条意见》《关于推进规模以上制造业技改扩规全覆盖的实施意见》,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技改基金等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助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玻纤新材料聚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壮大玻纤新材料特色主导产业,建成玻纤产业园。三是强化合力攻坚。注重要素支持,汇聚政府部门、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由区产业链牵头,实施项目“策划—引进—建设”全程闭环管理,做好项目信息的跨部门传递,在土地、环评、能耗等方面提前沟通,围绕立项、规划审查、竣工验收等开展联合服务。依托泰山玻纤、盈九等头部企业,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不断拉长拓宽产业链条,大力推进研发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签订企业协同创新项目5个。依托泰安三英环境安全检测有限公司、岱岳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泰安市投融资商会等服务平台,完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
坚持培植龙头,高端崛起
聚焦产业“急、需、用”等难题,加块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一是急产业所急。玻纤产业集群是市区重点培植的“瞪羚”项目,为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急需103亩土地扩大规模。岱岳区从十分紧缺的用地指标上优先供给,产业龙头进一步昂起。集群现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山东省瞪羚企业5家、山东省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8家,拥有驰(著)名商标及产业荣誉31项。二是供产业所需。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协力创新的优势,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玻璃纤维重点实验室,近3年来累计为集群内企业共享实验仪器测试145次。建设集聚玻纤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1个、DNV-GL认证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5家,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500余项,拥有539项专利技术,主持或参与修订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5项。三是引产业所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20名高层次人才,其中QR计划2人,博士以上18人。深化校企合作,依托研究生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与浙江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16个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6人、青年人才4186人。
坚持延补链条,高效聚能
延链、补链、强链齐抓,技术、市场、资源同要,着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规划上抓系统。在《泰岱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中进一步明确,玻璃纤维新材料要做大做强。在玻纤产能占全国20%的泰山玻纤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拓展玻璃纤维产品应用领域,扩大热塑玻纤产品比例,占比提升到33%~35%;扩大高性能结构/表面SMC粗纱、高性能管道纱、风电纱与织物、各种毡布产品的比例;扩大耐碱玻纤、高强高模玻纤、低介电玻纤、复合纤维、耐高温玻纤、超细电子纱、工业纱、环保用耐酸细纱,产业集群越聚越大越优。二是引凤上抓筑巢。持续壮大玻纤新材料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玻纤产业园、玻纤超微粉、玻纤复合材料、玻纤浸润剂等产业集聚区。区内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达到 110 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8家。三是共赢上抓共生。通过上下游产业企业的聚合,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持续增长。2022年,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04亿元,从业人员近6000余人。